文創空間

招募「閒置空間」

經營「藝文展演」

主題「共享美術館」

酒店 X 文創

    規畫打造文創風格與主題式旅店並融入特色文創人才,相關產品可望於館內陳列運用。以人文藝術為核心、以特色經營為基礎,主題酒店的靈魂是文化,並且這種文化體現在酒店的建築風格、裝飾、產品的生產及對顧客服務上,因此營造特定的文化氛圍,使顧客在消費過程中能獲得富有個性化,體驗性的文化感受。

    所謂主題酒店是指以某一素材(歷史、城市、故事等)為主題,酒店從硬體(建築、設施設備等有形方面)到軟體(氛圍的營造、服務等無形方面)都圍繞主題展開,帶給顧客有價值的、難忘的體驗的酒店。

ACE HOTEL

「Ace is everything you need and nothing you don’t.」

    紐約時報譽為是美國本土「最具原創性的飯店」,又曾讓《Wallpaper》雜誌稱之為是「值得期待的龐大連鎖」旅店?就是在1999年發跡於西雅圖的Ace Hotel。

    「這是一個以個人性格為主導的飯店,」創辦人之一的Alex Calderwood在接受《創業家》雜誌訪問時這麼說。他還特別指出,Ace一個很重要的創新在於「大廳風景」,鼓勵人們來這裡待著的咖啡沙龍風格。

    每一間 Ace Hotel 都由當地的廢舊建築物改造設計而成。比如,新奧爾良店原本是一家古董家具店;洛杉磯店的建築曾經是聯美大廈;匹茲堡店則佔據了一幢基督教青年會建築。

    每一間 Ace Hotel 也都會從當地汲取設計靈感。從城市性格、社區氛圍、自然環境,到藝術、歷史、潮流文化,這些不可捉摸的、感性的因素的攝入,對於 Ace Hotel 可以帶著自己的任性狂野,在每一個各不相同的創意社區都人氣滿滿有著重要的作用。

餐廳 X 文創

    在消費者喜新厭舊的時代,找出別人還沒做的特色產品、別人還沒有提供的新穎服務、別人還沒有積極開發的客群。規劃將餐廳的空間在使用上更加多元化,也透過藝術的美化提升用餐氣氛並串聯藝術及美食體驗帶入日常生活。

東京住宅區-喫茶洗衣

    店主在丹麥哥本哈根看到的咖啡店複合洗衣店中,有嬰兒、老人,也有穿著髒兮兮衣服的人在裡面,他覺得這樣的空間實在太有趣了,決定在這棟建物的一樓複製一家店;又想,既然有了洗衣房,既然來這洗衣做家事了,那就再擺個縫紉機吧!

    縫紉機放了幾週後,有社區媽媽跑來問:「我可以借縫紉機嗎?」接著就開始在洗衣房中教兒子看說明書,用起縫紉機;再過一週,媽媽拿著先生的襯衫來,開始燙起衣服,也做起兒子幼稚園的包包。後來也有人跑來問可否借桌子一週,接著就開始在鐵桌上畫東西,等著社區附近的人加入一起做作品;慢慢有人聚集後,大家七嘴八舌來旁邊指導要多畫些什麼。

「從0~100歲都可以自由地使用這個空間。」

    洗衣間前是咖啡店的空間,只要是所看到的空間,都可以跟店主商量想嘗試的事。

    他們讓咖啡店的工作變得簡單,像是飲料、餐點簡單化,花更多時間與社區的居民互動。在收支上,雖然辛苦但還能維持平衡,以東京物價來說,一杯飲料450日圓應該還算是銅板價;若真想租借部分場地,一小時1500日圓也是社區居民還可負擔的價格,目的就是歡迎社區民眾都能來喫茶ランドリー翻玩空間的可能性。

商場 X 文創

    近年來結合文化搭配文創與設計將老街賦予新生命。透過當地特色建築訴說當年的故事,延續對文化資產的重視並整合歷史故事及街區發展動脈,讓沒落的商城大街成為新的熱門景點。

大稻埕 新芳春茶行

在85年老古蹟看見台灣茶輝煌故事

    提到「大稻埕」,會先想到熱鬧的年貨大街、巴洛克式特色建築、南北貨和中藥材集散地,彷若走入時光隧道,有著濃厚懷舊風情。過去曾是北台灣最繁華的貿易重鎮,大稻埕至今已走過百年歲月,近年來隨著文創產業興起,一家家特色文創小店接連進駐,許多都保留原先老屋風貌,再加上創新的設計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如今,大稻埕已成為「文青」的代名詞,吸引各地觀光客紛紛慕名而來!

    新生的茶行整體空間以「活的茶葉故事館」、「茶文創發展平台」、「以茶會友」三大主軸為方向,邀請大眾走入這片城中取靜天地,感受創新、活化能量。面寬三開間,縱深三進的新芳春茶行,推開一樓的檜木大門,正廳是茶行、賬房,後進是精製茶的加工廠和倉庫。其中,加工區除了保留乾燥機、風選機等機具以外,還有現在難得一見的「焙籠間」,裡頭是數十個焙茶用的「焙籠坑」,讓人感受歲月流轉之氣息。在空間運用上,團隊以展售合一為概念,在一樓入口處打造大師特展區、展售精品區,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共同展出,以美術館沈穩、簡約風格凸顯器物之美。

園區 X 文創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指在地理布局結構上形成的集創新、孵化、投資管理、生產性服務和產權交易等活動的載體。創意產業園主要從區位依附、園區性質、功能定位、園區產業等方面對創意產業園的類型進行劃分。

高雄 集盒KUBIC貨櫃園區

    整個園區聚集了33個大小彩色貨櫃而組成的文青文創聚落,也不少店家在這邊營業,形成一個熱鬧的貨櫃市集。貨櫃屋本身就很有特色,雖然在台灣已經不是很新鮮新創的想法,但不同地方所打造的貨櫃屋真的都有不同的特色塗鴉。

「集盒 • KUBIC」

藝文翻轉、家庭同樂

    貨櫃園區 — 是個充滿創造力的城市跨界平台,從藝文翻轉、家庭同樂、生活風格與自我挑戰等四大面向,集結在地永續經營產業、引進微創/青創活力企業,打造互相溝通交流的空間,激盪無限可能,實驗性強、包容且開放,將高雄活力展現!

住宅 X 文創

    藝術村,有時又稱為「藝術家駐村計畫」,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英文來看,如Artist-in-Residence、Artist Community、Art Colony、Art Farm等,都在藝術村廣義的範疇裡,可見藝術村是包含不同規模與類型的,一般而言,泛指各類型藝術、音樂、文學等文化相關專業創作從業人員,獲主辦單位之邀請(或透過申請),於特定場域(如工作室)進行短時間之進駐,期間進行相關創作活動,有時並透過主辦單位行政系統的協助,與地方民眾及在地專業人員,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如工坊、展覽發表、工作室開放Open Studio…等)。除工作室外,許多藝術村同時提供簡易住宿的空間與單位,提供給來自各地的藝術家。

    美國藝術村聯盟(AAC)對藝術村的定義為:「藝術村是專門運作的組織,為藝術家的創作研究提供時間、空間和支持,讓藝術家進入一個滿布鼓勵和友誼的環境。」;歐洲Res Artist對藝術村之定義為:「一個特別為提供藝術家創作所成立的組織,而且必須是獨立運作的單位體。」

    其實,各國對藝術村的定義都有不同的見解,但探究「藝術村」一詞的起源,其實源自於「Artist-in-Residence」(藝術家進駐)。因此,「藝術家進駐計劃」,或許可說是在藝術村認定上的一個認定要項。以筆者綜合上述兩個組織的定義認為,藝術村應是一個為特定目的所設置的單位,並必須有獨立運作的行政體系與完整的藝術家徵選機制、駐村計劃等,並兼顧藝術家創作功能與藝術教育推廣功能。在地方上,也能與當地社區互動、定期推出創作展演、工作室開放等功能。

台北國際藝術村 Taipei Artist Village

    昔日曾為市府養工處,也曾短期作為臺北捷運公司辦公室,2001年10月起臺北文化局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參考紐約、巴黎、倫敦等國際都會的藝術村,將之重新規劃為臺灣第一座國際藝術村。臺北國際藝術村以臺北作為創意文化的環境,積極拓展和國際各城市之間藝術家交換計畫, 提供一般民眾與不同創作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互動與交流,為視覺藝術、音樂、文學及表演等藝術創作打造一個全然開放、自由且富新思維的環境,透過交流以激發在地文化藝術的發展。

    中心除了辦理不同類型之推廣活動,包括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藝術家工作坊、藝術家進入校園、「阿德的家」藝術課程、以及策展人訪問交流活動等;也提供專業和業餘藝術家們一個展演的場所。

    在藝術家進駐計畫上,藝術村建立了一套有系統的藝術家遴選機制,共有來自世界35個以上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前來「臺北國際藝術村」駐市創作;而臺灣也有超過80位藝術家前往國際各城市藝術村進行駐市創作,如今這裡已成為藝術文化的重要交流據點。

用文化形塑城市所衍伸出來的城市閱讀做出了一種嘗試。

    做為「國際藝術村」得以成立的基礎,除了經濟要件,當然用文化形塑城市所衍伸出來的城市閱讀做出了一種嘗試。

    如果你到達一個異鄉城市,走進藝術村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模樣。藝術村不是高藝術殿堂。它是一個根植於真實生活的場域,更具體一點說,住進藝術村,你的視線會常常在「在地觀」和「國際觀」之間來回對焦。這樣的對焦就是從日常點滴裡萌芽茁壯,用藝術文化創造了城市的高度及厚度。同時,在這裡的集體經驗召喚出一個以自由和開放交流的共通感。

    具體而言,藉由藝術家交換及臺北藝術進駐二大計畫,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用聯結性的參與,建立起跨越國籍的網絡。其中包含了駐村、展覽、演講、表演、出版、架設網站、成立臉書等強大的網絡結構。

    更確切地說,不論是位於城市中心的臺北國際藝術村,或是隱藏在歷史聚落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我們希冀針對對臺灣藝術與文化感到興趣的個人如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等等或非營利組織、國家機構等國際組織,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空間」,一舉跨越區域性的文化及政治情境的侷限與框架,用更高的高度創造出自由且開放交流的無國界空間。

(dont show) 9Floor Apt. 玖樓

同居新定義-玖樓打造對家的另類想像

    共生公寓與共同工作空間。目前在台北市區有五間實驗中的「共生公寓」,將傳統的住居方式延伸至各個空間,如將客廳轉化為共同工作室,將廚房開放共食聚會,將家裡空出一間臥房接待國際學生或出差的商務人士,或是將陽台改造成可以唸書兼喝咖啡的空間。「玖樓」,即是一個將「空間共享」與「家」連結的租屋平台。

    其實「共居公寓」並不是新的概念,在國外也風行已久,到了現代漸漸衍生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像是喬安到德國留學時,曾參觀「青銀共居公寓 ( G e k u – H a u s )」,青年人與銀髮族居住在同一座大廈,銀髮族有了青年人的陪伴,而青年人也能得到銀髮族的人生經驗,共生共榮;我們到香港參與講座時,也發現香港的共居空間「要有光」將屋子租給單親媽媽,紓解她們的經濟壓力。透過一個小小的行動,讓租屋者不再孤獨,有了友善居住空間。

辦公 X 文創

    隨著網路發達,工作型態不再受限於一定空間,只要有電腦、網路,隨時隨地都可工作,選擇脫離企業自己獨立接案或創業者日多。

    對自由工作者來說,有自由不需受企業許多規定束縛固然是好事,但少了許多人際交流和互動社群,總覺孤獨和寂寞,共同工作空間正彌補了這個缺點。

    雖然工作內容獨立,但使用者可以在共同空間遇到或認識新朋友,擴展人脈。中午一起吃飯,累了一同喝咖啡,如剛好是自己有興趣的業界或想合作的對象,彼此介紹工作和案件都不在少數。許多空間定期籌辦的活動,更是擴展專業知識和認識同好的機會。

    成本考量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對獨立工作者來說,不論租個辦公室或小空間,成本都不低,如果可以使用共同工作空間,有現代化的會議室和會客室、各式拷貝等專業文書服務,不只和客戶商談事情方便,也不需花大錢添購設備,一舉數得。

    許多業者也開始跨國服務或合作,這些「遊牧辦公族」只要加入會員,即使到別的城市或國家也可限日免費使用合作者的共同空間。

    但共同工作空間也有缺點。由於使用者性格和背景不同,有些使用者不太顧慮其他使用者權益,大聲講電話干擾別人就很困擾。許多開放式空間較吵,如想安靜思考事情就不方便。又如果共同使用者中有做一樣工作,某些商業機密或競爭性可能出現。

WeWork

    WeWork在2010年起家於紐約曼哈頓的單一共同工作空間,幾年下來,目前已經拓展到美國共65個據點,另外在歐洲一些城市以及以色列,也有他們的蹤跡。WeWork的經營方式,是向房東租下一整個大空間,將其區分為獨立的小間辦公室,以及寬敞的共同工作空間,其交流區域範圍,也提供舒服的沙發、點心、小型遊戲等,提供新創團隊輕鬆的工作氛圍。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使用者從之前可能在家工作的獨立專業人士,到創業家或自由工作者,與科技或網路相關行業者更是利用大宗。許多共同空間不只提供開放的工作空間,也提供會議室、會客室、幫個人工作者接收郵件電話等事務服務,也提供許多使用者有興趣的演講或社交活動,增進人脈和網絡。

合作案例

  住宅
   ★上海花園社區

   ★上海松江廣場社區(藝棧藝居)

  辦公大樓
   ★上海虹橋辦公大樓
   ★北京藝術家銀行
   ★上海黄浦大樓

  商場餐廳
   ★內湖流行時尚家居
   ★上海這一鍋會所
   ★高雄香蕉碼頭

  公共電視
   ★台灣民視

  旅館飯店
   ★上海衡山
   ★無錫六然
   ★上海松江青隱匯
   ★新竹安捷

  文創園區
   ★上海外灘虎丘27
   ★南投鉅鑫文創園區
   ★內湖Audi汽車旗艦店

  歷史建築
   ★上海這一鍋旗艦店歷史建築
   ★無錫榮巷文創會館

  藝術空間
   ★北京北文中心
   ★上海玖壹空間
   ★蘇州傳器工藝

藝棧藝居

花鳥藝棧

北京 工商銀行

高雄 香蕉碼頭

上海 這一鍋旗艦店

上海 外灘 虎丘貳柒商墅

上海松江 隱藝匯

蘇州 傳器工藝

MCA設計.RISE文創.TAA俱樂部